星期日。溫度 12 °C 相對濕度 92 % 心情指數 67
星期天下午一點銅鑼灣下著毛毛雨,車道和行人道擠得水洩不通。我沒有帶傘,抱著包包在街道兩旁店舖的簷蓬下跑來跑去,然後鑽上了商務印書館。這次我是想找陳慧的《拾香紀》。
陳慧的書呢?我在香港文學的書架前由上到下左至右看了十分鐘。找不到陳慧的名字。終於我在流行小說的書架,放著梁望峰和倪震的書的下層找到了她的書。商務印書館真的很商業化,想不到陳慧搖身一變成為了流行小說作家。超創新了吧。
我拿起《拾香紀》,已經第十一版了。第一次看是在大學三年級的暑假。一天我返回城大,順道找曾經教我中文的講師。我請她推介好書。她從書架裡拿出一本封面寫著「【拾香紀】1974 ~ 1996」的書。她說,這本書寫的是一個與香港歷史緊密相連的家族故事,你會喜歡的,借給你看。當時的是第六版。之後我也看過她的其他作品,可是始終覺得《拾香紀》是陳慧寫得最好的一部。看來有這種感覺的不只是我一個。

昨天到深水埗參加了探訪獨居長者的義工活動。十三個人被分成五組,每組去探訪三戶住在公型屋邨的老友記。巧妙地我組被安排去探訪的三位都是婆婆。
十一時半我們到了最後一個要探訪的婆婆的家。我按了門鈴,一個半黑半白頭髮的女士出來開門。小個子,大概七十五六歲,看來很精神生活蠻快樂的樣子。她以微笑的眼神歡迎我們。
婆婆邀請我們進到屋裡坐。進去後,只見屋裡堆放了大量雜物,根本寸步難行。我們三個人站在門口附近,婆婆說了幾次叫我們坐下不用客氣,場面有點尷尬。最後我們還是接受了婆婆的好意,在床和雜物間找了空位坐下。
「謝謝你們來,打攪了真的不好意思。」她說。
別客氣,我們說。我們第一次來這屋邨,想聽聽你的故事。
「我已經八十多歲了。」她說。「從前住在石峽尾的臨時房屋,之後到灣仔的木屋區那邊。有一天木屋區冒出烈焰濃煙,火沒辦法走出去,將住的地方燒燬了。後來又搬過幾個地方,幾年前被安排到這裡。一住就住到現在了。」
「看上去你一點也不像八十多歲。頭髮還很黑,樣子還很好看。」
「別逗我了。」婆婆笑著說。
屋裡多個地方放了玩具車、遙控器和其他電器的東西,卻沒有女生玩的娃娃。由於太久沒有清理的關係,上面積滿了麈埃。我們拿起兩件玩具車,用廁紙嘗試把麈埃抹去。
「怎好意思呀。」她說。
「你喜歡玩具車的嗎?」
她點點頭。「不知為什麼,就是喜歡玩具車。在雜貨店看到就想買下來。可能是因為從小希望自己擁有一輛車子,卻又沒有這樣的機會。」她指著外形像反斗車的黃色玩具車,說最喜歡就是這個。
「那從前你在什麼地方工作呢?」
「荃灣,當年那裡有許多工廠。我的工廠是造塑膠的,工作時間很長,有時甚至要通宵加班。社會改變了,後來工廠倒閉,我找不到工廠裡的工作,之後去做過清潔女工。現在的時代不同了,需要的是用腦有學識的人。我們上一代用勞力的,只會被淘汰...」
「不能這樣比較的。你們懂的是生活上的智慧,這是我們不能在書本上找到的。」我急忙地說。
我們逗留了大約三十分鐘後離開。
婆婆是個念舊的人。可是什麼東西也不願丟掉,住的地方只會愈來愈不夠住,出入也很危險。
我想起了從前外婆在香港仔住的家,堆放了大量不知從哪裡拾回來的雜物,發出陣陣異味。雖然是這樣,每件東西她都說是有紀念價值的。如果當時我主動去替外婆將家裡的清理好,或許會更了解外婆和香港的故事。
《拾香紀》令我看到了舊日的香港,卻缺少了外婆的足跡。
寄語東西默默的依存,是歷史的見證
13.0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