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電影《戀人絮語》。四個看似獨立的故事,故事裡的男女卻又相互緊扣著。相戀、暗戀、單戀、苦戀... 主角們像我們一樣都有著缺點並不完美,然後在愛、被愛、不再愛之間徘徊、掙扎。
我在 Google Search 輸入了《戀人絮語》,再按「搜尋」鍵。意外地,出現了羅蘭‧巴特的名字和他的著作《戀人絮語》。
這是一本關於什麼的書?它與同名電影有關嗎?
網上對這本書的內容評論不多,但卻指它是本充滿學術意味的文學暢銷書。為了尋找真正的答案,我在下午 2 時半到了中央圖書館一趟。
我到了中央圖書館時,不加思索地乘扶手電梯到了 3 樓的成人圖書館。我嘗試透過電腦搜尋《戀人絮語》存放的所在位置,卻出現了「沒有相關書目」的結果。圖書館沒有這本書,怎樣我也無法相信。我到了資源詢問處向當值的職員哥哥說:「我想找一本叫《戀人絮語》的書,可以請你幫忙嗎?」他立即說「沒問題」。然後,他告訴我中央圖書館的兩本藏書都被人借了,還書日期是今個月的 12 號和 22 號。他見我有點失望的樣子,問我是否需要預約。我說不用了。他還是將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索書號逐一寫在一張白色的小咭紙上。雖然字體有點醜,我還是笑著跟他說「唔該你呀」。
找不到想找的書算不上什麼,只是有點不甘心的感覺。我向著銅鑼灣方向走,最後還是回到了樓上書店樂文。店長在收銀處看韓寒的小說。我將剛才管理員給我的小咭紙遞給店長。他看了看,就從收銀處走到書店盡頭的書櫃前,然後蹲下來在最下層抽出了一本書,遞給我。
把序看到一半時,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戀人絮語》不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而是一本關於愛情話語的書。戀人往往是思緒萬千,卻無法言語。愛情是一番感受,幾串思念,不同情境,寄託在一片癡迷之中。書中所說的並不是什麼非同凡響的人,而只是一群平凡有情感的現代人。
書裡對愛情的陳述,一針見血:
勾銷。在語言的突變過程中,戀人終於因為對愛情的專注而抹去了他的情侶:通過一種純粹的愛的變態,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情侶。
為了想像,我犧牲了形象。假如有一天我得下決心放棄對象,那讓我感到特別難受的是想像的喪失,而不是其他東西。那曾經是一個多麼珍貴的結構,我傷心的是愛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
曾經我也遇上過對我好的男生。女性的直覺告訴我,他們想跟我發展比普通朋友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們會說妳是個好女孩,美麗、有愛心又順得人,然後為妳做一系列的東西。對於別人的心意和虛寒問暖,我會感謝。但我知道,他們渴望的是戀愛,喜歡的是他們想像中的 Miss Right 多於我。
人總是不自覺將自己的慾望放在另一半的身上。要肯定愛情的價值,先要了解自己和什麼是真愛:
我一生中遇到過成千上萬的個身體,並對其中數百個產生慾望;但我真正愛上的只有一個。這一個向我點明了我自身慾望的特殊性。這一選擇,嚴格到只能保留唯一﹝非他或她不可﹞。
特殊性的愛情明顯跟普遍性的愛情不一樣。為什麼我愛慕他或她一個而不是別人?為什麼我會苦苦思念著他或她?我喜歡的是他或她的形態、神情,或是什麼微不足道的細節?要在成千上萬的個體中發現最鍾愛的,要配合許多的巧合,再加上許多的追求和尋覓。坦白說,是可遇不可求。
電影撩動人心的,並不是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而是發生在你我之間的生活故事。而揭示了現代普遍性愛情陰暗的一面,正是羅蘭‧巴特在書中叫我們反思的課題。
寄語
100% 的愛情,就像遇上一本愛不釋手的好書一樣這是一本關於什麼的書?它與同名電影有關嗎?
網上對這本書的內容評論不多,但卻指它是本充滿學術意味的文學暢銷書。為了尋找真正的答案,我在下午 2 時半到了中央圖書館一趟。
我到了中央圖書館時,不加思索地乘扶手電梯到了 3 樓的成人圖書館。我嘗試透過電腦搜尋《戀人絮語》存放的所在位置,卻出現了「沒有相關書目」的結果。圖書館沒有這本書,怎樣我也無法相信。我到了資源詢問處向當值的職員哥哥說:「我想找一本叫《戀人絮語》的書,可以請你幫忙嗎?」他立即說「沒問題」。然後,他告訴我中央圖書館的兩本藏書都被人借了,還書日期是今個月的 12 號和 22 號。他見我有點失望的樣子,問我是否需要預約。我說不用了。他還是將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索書號逐一寫在一張白色的小咭紙上。雖然字體有點醜,我還是笑著跟他說「唔該你呀」。
找不到想找的書算不上什麼,只是有點不甘心的感覺。我向著銅鑼灣方向走,最後還是回到了樓上書店樂文。店長在收銀處看韓寒的小說。我將剛才管理員給我的小咭紙遞給店長。他看了看,就從收銀處走到書店盡頭的書櫃前,然後蹲下來在最下層抽出了一本書,遞給我。
把序看到一半時,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戀人絮語》不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而是一本關於愛情話語的書。戀人往往是思緒萬千,卻無法言語。愛情是一番感受,幾串思念,不同情境,寄託在一片癡迷之中。書中所說的並不是什麼非同凡響的人,而只是一群平凡有情感的現代人。
書裡對愛情的陳述,一針見血:
勾銷。在語言的突變過程中,戀人終於因為對愛情的專注而抹去了他的情侶:通過一種純粹的愛的變態,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情侶。
為了想像,我犧牲了形象。假如有一天我得下決心放棄對象,那讓我感到特別難受的是想像的喪失,而不是其他東西。那曾經是一個多麼珍貴的結構,我傷心的是愛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
曾經我也遇上過對我好的男生。女性的直覺告訴我,他們想跟我發展比普通朋友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們會說妳是個好女孩,美麗、有愛心又順得人,然後為妳做一系列的東西。對於別人的心意和虛寒問暖,我會感謝。但我知道,他們渴望的是戀愛,喜歡的是他們想像中的 Miss Right 多於我。
人總是不自覺將自己的慾望放在另一半的身上。要肯定愛情的價值,先要了解自己和什麼是真愛:
特殊性的愛情明顯跟普遍性的愛情不一樣。為什麼我愛慕他或她一個而不是別人?為什麼我會苦苦思念著他或她?我喜歡的是他或她的形態、神情,或是什麼微不足道的細節?要在成千上萬的個體中發現最鍾愛的,要配合許多的巧合,再加上許多的追求和尋覓。坦白說,是可遇不可求。
電影撩動人心的,並不是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而是發生在你我之間的生活故事。而揭示了現代普遍性愛情陰暗的一面,正是羅蘭‧巴特在書中叫我們反思的課題。
寄語
是可遇不可求的
08.01.2011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生於法國,被稱為西方的文壇大師。他的著作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想發展有很大影響。在西方學術界思潮流派的經籍文獻索引:馬克斯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解構主義,裡面都有他的席位。
原來你想別人說你是醜陋, 麻煩又乞人憎 !?
ReplyDelete有些事不一定先懂了才做. 例如做人父母, 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誰會先花幾年時間學習一個「父母」學位才做人父母!? 最重要是有一種不可放棄的決心, 你的愛心和能力自然會隨著小孩子一起長大.
我想這裡說的不是懂不懂的問題, 而是有沒有認知的問題.
ReplyDelete書本沒有說如何找那"唯一", 是嗎?
ReplyDelete取個中庸之道吧
This "Only One" should have time limit. Within a period of time, he is 100%; while years ago or later he is only 60% or sth. It's difficult though.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