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January 2011

永遠的微笑

星期一。溫度 13 °C  相對濕度 52 % 心情指數 67

星期六晚上,我們在 Excelsior 34 樓的 ToTT's 餐廳裡。

燈光營造了夜光情調,藍色的室內裝潢、桌椅和餐具配合著英文歌曲的背景音樂。落地玻璃窗外的香港夜景,像點點發光的星火,很迷人。

8 人的桌上有 House Wine 和葡萄酒酒杯。我輕輕地搖動酒杯,白葡萄酒在酒杯內旋動,香氣慢慢地揮發出來,溶化在藍色的氣氛中。那夜,physically、mentally 或是 emotionally,大家都醉了。

我以為我對酒的抵抗能力還不錯。天亮來臨之前,我還很清醒。回家後,深深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只是腦裡不停在轉動,一直睡不著。我在床上斷斷續續半醒半睡了 18 小時,頭依然在痛胸口依然感覺悶。

今天,向公司請假了。

早上 10 時多,我依然躺在床上,眼光光地望著天花。開始想起那夜說過的話,和那齣關於希望 vs 絕望的電影。同樣透過 Google 找到了《Lilya 4-Ever》。是 2002 年瑞典電影,曾經在瑞典金甲蟲獎和歐洲電影獎榮獲多個獎項。

故事的開端是 16 歲的 Lilya 在逃亡,在行人天橋上跑著。Lilya 環顧四周,一個無表情的瑞典城市,腦裡開始浮現被人毒打、被禁錮和被逼賣淫的片段。

Lilya 住在前蘇聯一個不知名的小鎮。那個時候的前蘇聯極為貧困,生活就像在一個被遺忘的世代,前景一片黯淡。她沒有見過在軍隊工作的爸爸,媽媽也跟隨新男友到美國定居,好友出賣她求財... 一夜之間,她失去了親人和朋友。經過多次被出賣,Lilya 明白必須透過自己的身體賺取金錢才能生活下去。直至她遇上她的男朋友 Andrei,生命好像有了轉機。Andrei 很疼她,又介紹她到瑞典工作,讓她離開黑暗去過新的生活。

Lilya 本來抱著重獲自由的希望到了瑞典,Andrei 卻失蹤了。她被安排在一間公寓裡居住。屋主對拉皮條有特殊喜好,將她強姦和禁錮,然後迫她接客替他賺錢。一天她成功地逃離那公寓。在天使的呼喚下,最後 Lilya 選擇了死亡,從天橋上跳下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Lilya 的故事是個悲劇。但我相信這齣電影的真實性。當年的歐洲各國中很有可能有不少類似的情況。中文譯名《永遠的微笑》,真的很諷刺。



有不少人不喜歡看這類型作品。他們喜歡快樂,選擇看些美麗而較正常的。但我還是會去尋找這類揭示社會陰暗面的小說和電影。

我不是刻意讓自己難過。無疑,世上有太多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每一種情況都經歷一次,然後再為它找一個合適的答案。透過別人的創作,可以擴闊自己的眼界和包容度。而且沒有比較,就不會知道幸福是什麼。

突然,想起了柬埔寨女孩的微笑,多麼的天真無邪。



寄語
願每個角落的笑容,永遠那樣
彷如冬日的陽光

31.01.2011

Wednesday, 26 January 2011

記憶體

星期三。溫度 14 °C  相對濕度 83 % 心情指數 69

「做編輯的大多是做不成作家的人。」李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小時候,我想過長大後要當個作家。爸媽表面上很支持,暗地裡卻有點擔心。小朋友怎會知道什麼家原來及不上什麼師,是好看但討不到飯吃的專業;會寫而寫得好的人也很多。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嘛,我沒有當上作家,而且轉型進了銀行。現在每天對著一大堆電腦編碼和數字。

如果可以重頭來過,大概我也會有相同的選擇。

今夜看回從前寫過的,找到了一篇關於記憶的文章。我自問記憶力選擇性不太好,只是依稀記得這是參加網絡文壇比賽時的得獎作品。除了這點之外,細節都變得模糊了。



你和我走進電腦商場看電腦產品。兩旁的櫥窗裡展示了不同的電路板,我終於看到傳說中的 ram。

你說電腦裡 ram 的多少由用家決定,愈多 ram,電腦的記憶能力就愈強。我點點頭表示明白。

我很入神地看 ram。要不是好奇心驅使,我真的不會留意到那些條狀的物體。我不覺得它特別重要,也沒想過它有能力將 Windows 內的一舉一動記錄下來。

記憶體真的有點不可思議。

你曾經說你是個記憶力很強的人。可是我知道,記性太好未必是好事。

當忙得不可開交時,滿腦子只會想著眼前的事,根本不會在意其他的事。然而當一個人靜下來或心情不好時,那些像被遺忘的令人震撼的片段就會再次在腦海中浮現。可是這一切都只是幻象,我們都已回不去了。

假若世界上有一種可以加插在人體內的 ram,選擇性地將人生中的悲哀和遺憾記錄下來,當我們不想再活在過去時,只要把體內的 ram 取出,不快的事就會跟 ram 一同離開我們的記憶。

只有這樣,或許能夠擁有多點快樂。你,也能夠擁有多點快樂。

當天,我單純地認為將體內的記憶體抽出,便能令人快樂。但如果有一天,體內的記憶體真的壞了要丟掉了,能夠保證我們會更快樂嗎?在世界的某某角落,會因為我們失去記憶而感到可惜和傷心嗎?

經過這幾年,我想我的想法有些不同了。人是可以像鋼鐵一樣堅強的。不管是怎樣傷痛的事情,也可以學會一點什麼,然後將這記憶合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繼續活下去。

我們未必可以選擇記憶,但可以選擇快樂。不是嗎?

寄語
記憶如同生命一樣
值得珍惜

26.01.2011

Saturday, 22 January 2011

借東西の小矮人

星期六。溫度 14 °C  相對濕度 71 % 心情指數 68

自問很愛宮崎駿。因為愛屋及烏,也喜歡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和相關的事。動畫《借東西の小矮人:亞莉亞蒂》上映,還是要入場支持的。

感覺上宮崎駿是鍾愛歐洲文化的。從《天空之城》的空中城堡 Laputa;《魔女宅急便》的北歐海邊城市;到改編自英國作家戴安娜‧韋恩‧瓊斯的《哈爾移動城堡》,內容和主角造型也帶有歐陸情懷。《借東西の小矮人:亞莉亞蒂》也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瑪莉‧諾頓的作品《The Borrower》。宮崎駿退居當監製,執導的是他的入室弟子米林宏昌。

14 歲的亞莉亞蒂是像「拇指姑娘」一樣的小矮人,和爸媽同住在一個藏於地板下的小木盒中。因為要生存,他們會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向人類「借」糖、紙巾等必需品。一切,都是向地板上生活的人類「借」來的。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亞莉亞蒂在第一次出外借東西時被新搬來的小男孩翔發現了。翔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了在動手術前養病而搬到東京近郊姨婆的老房子裡居住。他的父母離異,他很寂寞,除了家貓和書,沒有一個能夠稱得上是朋友的對象。翔並不像其他成年人一樣認為小矮人是可惡的,反而很想幫助小矮人跟人類和諧共存下去。

正如一般別人向我們借東西那樣,「借」是單方面而帶有無法完全歸還的意味。然而在故事裡,原本單向的物質訴求卻因為亞莉亞蒂和翔的友誼而演變成互動的情感交流;亞莉亞蒂強頑的生存意志亦改變了翔對生命的看法。情節讓人聯想起經典的童話故事《The Secret Garden》。這大概是宮崎駿和米林宏昌借作品傳揚的正面訊息吧。



對於動畫,我屬於喜歡有高低潮有驚喜的故事情節的那類型。可能是想配合日本背景的緣故,改編後的《借東西の小矮人:亞莉亞蒂》情節比原著和之前宮崎駿的作品純樸簡化了。動畫是保留了很好的畫功和音樂,只是故事情節和背後訊息比較單薄。坦白說,我期待一些能將我推進另一個神秘花園的創作。

要找像宮崎駿一樣的接班人,真的一點也不容易。

寄語
那個夜晚,
我忘記了我們的年齡

借來的時光,在飛快地旋轉
我摘下冬日的星星
問你星星永遠是星星嗎?
你只是默默地微笑

夜晚,
我忘記了我們的年齡

22.01.2011

Saturday, 15 January 2011

為妳鍾情

星期六。溫度 14 °C 相對濕度 51 % 心情指數 68

沉醉在羅蘭‧巴特的綿綿細語,還是想說說愛情。

星期五放工後是自己的時間,不想太早回家,於是乘地鐵到了銅鑼灣。離開崇光百貨的出口,我到了在謝斐道的貢茶分店買了杯熱的奶香綠茶半糖。在天氣寒冷的日子,一杯熱的奶茶特別讓人暖心。雖然我並沒有特別目的來銅鑼灣,最後還是到了樓上書店。今次我選擇了田園。

田園跟樂文不同的地方,是田園比較多元化,什麼樣奇形怪狀的書都有可能在店裡找到。在擺放新書的書架上,我發現了深雪的《愛情 LAST CARD》。這是一本寫給女讀者的散文集,內容來自 she.com 的問與答:

不要以為不停討好男人,就能令男人快樂,事實剛好相反,讓男人去討好女人,這段愛情,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愛情,從來不是你願意付出便能得到回報,當中講求愛情運氣,更講求愛情智慧。愛情如牌局,即使你未能拿到一手好牌,但只要你做到知己知彼,運用智慧和幽默,可能就會反敗為勝。

有人說愛情是一場遊戲,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聽上去好像有點實際,但都市化不是教人要保護自己,用方程式將事情計算一下的嗎?不管我贊不贊同這想法,還是有人這樣想的。我不是深雪迷,也不打算買這本書。我站在書架前用了 30 多分鐘將它看完。

之後我在另一個擺放工具書的書架,看到許多本關於愛情的書,叫我有點大開眼界。

-《為什麼男人愛把正妹,女人愛搞曖昧?》鄭絜心、牛奶人著
-《中女解毒──從敗犬女到肉食中女》彭晴著
-《快速了解男人的讀心術》蕭鑾著
-《讓男人乖乖聽話的幸福絕招》黃郁芳著
-《別說妳總跟愛情擦身而過》張雨呈著

我自問是個以感覺生活的人,有時會因為覺得事情太真實而變得不知所措。是有點想得太多又不設實際的那種。對於這些工具書似的愛情教學書,我是有些無法理解。我想大概社會上有太多寂寞又渴望戀愛的男女吧。但他們會因為自己的情況而去找書看嗎?

相比起來,羅蘭‧巴特太優雅了。在《戀人絮語》裡,他給愛情的發展變化找出一個規律。戀愛旅程的第一階段就是閃電般被迷住的感覺:

緣分。在一見鍾情的狂喜之後,在因戀愛關係引起的種種煩惱之前,有一段幸福的時光,所謂緣分──情投意合──就是體現這幸福時光的情境。

然後便是一連串的電話和約會。在這段時間,當事人會盡量去了解對方的喜好和習慣,同時亦嘗試去發掘他或她的優點。

對象與我的慾望之間那種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契合:這是初時的柔情,田園詩般的光明。

在有緣的相會中,我時刻都在對方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你喜歡這個嗎?嗨,我也喜歡!你不喜歡那個?我也不喜歡!...邂逅,兩人驚喜萬分地盡數他們的共同愛好和趣味。

緣分使戀人感受到某種超自然的偶然造成的震驚。

那是一種像夢一樣美好,而且沒有任何目的的緣分。就是所謂可遇不可求的緣分。



我相信這世界上有緣分存在。如果我那天沒有去看電影《戀人絮語》,便不會上網去找這齣電影的相關資料,我大概不會發現羅蘭‧巴特和他的書吧。

羅蘭‧巴特在書裡引用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參考素材,但以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篇幅最多。很慚愧,雖然《少年維特的煩惱》是著名的德國文學經典,我卻沒有看過。所以我感激羅蘭‧巴特,替我建立另一段緣分。

看來,要再到圖書館一趟了。

寄語
我坐在咖啡店裡近窗的位置
望著透明玻璃窗外的街景
黑夜裡,玻璃窗化成一面鏡子
叫我偷看你的臉

15.01.2011

Tuesday, 11 January 2011

挪威的森林

星期二。溫度 10 °C 相對濕度 67 % 心情指數 67

這個星期天氣持續寒冷,就像挪威的森林在下雨一樣。

我在發呆,左手在茶水間不小心被熱水燙傷,手背紅腫起來。並不算很痛,只是覺得今個星期大概不適合上班。

去年夏天已知道《挪威的森林》電影版將在年底上映。因為看過原著而又喜歡村上春樹,很自然地去購票進戲院看越南導演怎樣演繹這部著作。

電影音樂是營造了淒美憂傷的氣氛,牽引我進入了挪威的森林。可是,劇情跟小說所描述的是有些距離。那天弟弟問我電影版值得看嗎?我提議他去看些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如《戀人絮語》。

《挪威的森林》並不是我第一本看村上的書,但令我愛上村上的確是《挪威的森林》。

它跟村上其他的作品是不同的。村上的小說特別的地方是角色大都沒有名字。他喜歡以人物的特徵、綽號、號碼代替名字:《聽風的歌》的老鼠;《發條鳥》的兩姐妹加納克里特、加納馬爾他;《尋羊冒險記》的羊博士、羊男;《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穿粉紅色套裝的胖女孩、影子... 每個角色看似抽象,卻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

直至《挪威的森林》,村上將故事變得寫實起來。不只是渡邊、直子和綠,還有木月、玲子、永澤和初美,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名字和性格。或許村上是想盡情地描寫多重而複雜的關係,所以送給每一個角色一個名字。

故事的開始,37 歲的「我」坐在波音 747 的客機上,機上正播著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這音樂讓他想起 18 年前剛剛上大學的自己和身邊發生過的事。這樣的描寫簡直是拍電影的手法。為什麼電影版不保留這個部份呢?

故事的主角是渡邊、直子和綠。雖然是一男兩女,不能算得上是三角關係。我想,兩條線應該是平行發展的。渡邊和直子之間彌漫著哀怨,跟死亡很近;渡邊和綠的充滿了活力,綠代表生機和生存。當直子選擇了木月,選擇了死亡,渡邊和直子的一條線就完結了。渡邊打電話給綠,彷彿在什麼地方呼喚著綠的名字,渡邊和綠的一條線還繼續下去。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寫得非常好的小說。它在我體內創造了一個活生生的森林。每次看,我都感覺自己在下著細雨的草地上走著,走著...

寄語 
森林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11.01.2011

Saturday, 8 January 2011

戀人絮語

星期六。溫度 14 °C 相對濕度 57 % 心情指數 70

那夜,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電影《戀人絮語》。四個看似獨立的故事,故事裡的男女卻又相互緊扣著。相戀、暗戀、單戀、苦戀... 主角們像我們一樣都有著缺點並不完美,然後在愛、被愛、不再愛之間徘徊、掙扎。



我在 Google Search 輸入了《戀人絮語》,再按「搜尋」鍵。意外地,出現了羅蘭‧巴特的名字和他的著作《戀人絮語》

這是一本關於什麼的書?它與同名電影有關嗎?

網上對這本書的內容評論不多,但卻指它是本充滿學術意味的文學暢銷書。為了尋找真正的答案,我在下午 2 時半到了中央圖書館一趟。

我到了中央圖書館時,不加思索地乘扶手電梯到了 3 樓的成人圖書館。我嘗試透過電腦搜尋《戀人絮語》存放的所在位置,卻出現了「沒有相關書目」的結果圖書館沒有這本書,怎樣我也無法相信。我到了資源詢問處向當值的職員哥哥說:「我想找一本叫《戀人絮語》的書,可以請你幫忙嗎?」他立即說「沒問題」。然後,他告訴我中央圖書館的兩本藏書都被人借了,還書日期是今個月的 12 號和 22 號。他見我有點失望的樣子,問我是否需要預約。我說不用了。他還是將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索書號逐一寫在一張白色的小咭紙上。雖然字體有點醜,我還是笑著跟他說「唔該你呀」。 

找不到想找的書算不上什麼,只是有點不甘心的感覺。我向著銅鑼灣方向走,最後還是回到了樓上書店樂文。店長在收銀處看韓寒的小說。我將剛才管理員給我的小咭紙遞給店長。他看了看,就從收銀處走到書店盡頭的書櫃前,然後蹲下來在最下層抽出了一本書,遞給我。

把序看到一半時,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戀人絮語》不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而是一本關於愛情話語的書。戀人往往是思緒萬千,卻無法言語。愛情是一番感受,幾串思念,不同情境,寄託在一片癡迷之中。書中所說的並不是什麼非同凡響的人,而只是一群平凡有情感的現代人。

書裡對愛情的陳述,一針見血:

勾銷。在語言的突變過程中,戀人終於因為對愛情的專注而抹去了他的情侶:通過一種純粹的愛的變態,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情侶。

為了想像,我犧牲了形象。假如有一天我得下決心放棄對象,那讓我感到特別難受的是想像的喪失,而不是其他東西。那曾經是一個多麼珍貴的結構,我傷心的是愛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

曾經我也遇上過對我好的男生。女性的直覺告訴我,他們想跟我發展比普通朋友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們會說妳是個好女孩,美麗、有愛心又順得人,然後為妳做一系列的東西。對於別人的心意和虛寒問暖,我會感謝。但我知道,他們渴望的是戀愛,喜歡的是他們想像中的 Miss Right 多於我。

人總是不自覺將自己的慾望放在另一半的身上。要肯定愛情的價值,先要了解自己和什麼是真愛:

我一生中遇到過成千上萬的個身體,並對其中數百個產生慾望;但我真正愛上的只有一個。這一個向我點明了我自身慾望的特殊性。這一選擇,嚴格到只能保留唯一﹝非他或她不可﹞。

特殊性的愛情明顯跟普遍性的愛情不一樣。為什麼我愛慕他或她一個而不是別人?為什麼我會苦苦思念著他或她?我喜歡的是他或她的形態、神情,或是什麼微不足道的細節?要在成千上萬的個體中發現最鍾愛的,要配合許多的巧合,再加上許多的追求和尋覓。坦白說,是可遇不可求。

電影撩動人心的,並不是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而是發生在你我之間的生活故事。而揭示了現代普遍性愛情陰暗的一面,正是羅蘭‧巴特在書中叫我們反思的課題。

寄語
100% 的愛情,就像遇上一本愛不釋手的好書一樣
是可遇不可求的


08.01.2011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生於法國,被稱為西方的文壇大師。他的著作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想發展有很大影響。在西方學術界思潮流派的經籍文獻索引:馬克斯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解構主義,裡面都有他的席位。

Sunday, 2 January 2011

New Leaf

星期日。溫度 14 °C  相對濕度 67 % 心情指數 70

今天是星期日,新一年的第一個星期日。

在往九龍灣的地鐵車廂裡,我依舊站在近車門的位置,聽著音樂看著小說。
偶爾想起昨天走過的每一條路。

終於,像《花樣年華》一樣。
我向著吳哥窟的牆壁洞口說出了一個秘密,再小心翼翼地用草填好了洞口,然後離開。

感覺,格外平和、寧靜。 



寄語
如果,每一天都是這樣就好了

02.01.2011